鬼婆老師上兩星期與一位曾於四川學廚18個月的西人在大英博物館舉行了一個研討會,主題當然是有關翻譯,是探討中國的烹調技巧和菜名的翻譯。我沒有出席那個研討會,但她今天用了當日的一些資料來與大家討論。
她列舉一些例子,如我們的煎、炒、爆、炸等,都是以油把食物煮熟,分別只在於煮的時間的長短或手法和用油的份量。但在英語世界,這些都是統稱FRY,可能是STIR-FRY或DEEP-FRY之類。而那個「爆」更是頭痛,暫時還未想到一個簡單而合意的字詞。因此,更莫論其他特別的煮法,如炆、燉、煸等。另外,一些味道的形容詞亦是難以翻譯,如腥味、羶味等。
中國菜是世界公認美味的佳餚,但烹調方法極講究和複雜,能與我們匹敵的相信只有法國菜。法國菜用法文,很多法國菜餚或與食物有關的稱呼都已普遍應用於英語世界,如CUISINE(菜餚),BAGUETTE(法式長麵包),CAFE(小餐廳)等。
由此引申,我們的中文又是否可以直接引入英語世界?其實現成的例子已有,WOK(鑊)、WONTON(雲吞),這些皆是來自廣東話(在此我立時感到光彩!)。而至於菜餚,在英國MAPO BEAN CURD(麻婆豆腐)、TUNGPO PORK(東坡肉)等菜名亦已是非常流行。
她沒有把研討會的結論告訴我們。但我想語言是與時並進的,加上現時的全球一體化,只要中國繼續開放,與世界接軌,讓更多非中國人接觸我們的各樣東西,領略其特色和好處,不單是食材,其他的各樣中國稱呼皆可打入外語世界。情況一如意大利的PIZZA(薄餅)和PANINI(意大利三文治);日本的WASABI(山葵);韓國的KIMCHI(泡菜)等。由於太流行了,現在大多數人都能把這些意大利文/日語/韓語朗朗上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