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歐遊.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歐遊.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19 April 2008

羅馬(四):幸好奸計不得逞

在歐洲旅遊,最麻煩是在周未。例如,英國的火車維修往往是安排在星期天,所以星期天的交通時間很多時要用上一倍以上。又如,我們曾於星期天遊訪格拉斯哥(GLASGOW),想不到連旅遊中心也關門,真是...

今次遊羅馬,同樣碰上類近的遭遇。

話說星期天,我們打算從羅馬市中心乘巴士到梵蒂岡。我們沒有買通行票,所以需要到巴士站附近的報紙/香煙小檔買票。那...便出事了!那天是星期天啊,在我們就近的巴士站的唯一一間售票的香煙檔居然關了門!

烈日當空底下,唯有憑方向感走到下一個站碰運氣。當走著時,滿肚子壞主意的我曾建議不如不買票,若被發現便扮傻扮不知要買票吧,況且又未必一定查票的啊。然而,這種鬼計當然不被那位正直之士接納。在我行至快要發火時,他便即以響當當的意大利雪糕gelato來撲火。

哈,幸好我們沒有走捷徑!那程車居然有3位查票員!有多位沒票的人士給他們正正逮著,又要填表,又要檢查證件,不知是罸款還是坐牢呢?

--> 背著相片的二人是沒票者,正被那位擁有迷人大眼睛的查票員逮過正著。

Thursday, 17 April 2008

羅馬(三):失望的教徒

今次遊羅馬,其中的一個目的地是天主教教徒聖地:梵蒂岡。

4天行程,我們共到了梵蒂岡3次,而在最後的一次才參觀聖彼得大教堂。

既然是「大」教堂,面積當然是非常之大,而它大部分的地方是免費開放予普羅大眾參觀的。參觀者當然多不勝數,熙來攘往,擠得整個大教堂水洩不通。

我們是大約4時半走進去,當時的祭壇和附近的椅子是被圍起的,出入口有2位保安看守。他嘗試走進去作3分鐘祈禱,但保安跟他說裡面是舉行彌撒的地方,進去後要待整臺彌撒完成後才可離開。他聽後鼓著腮、悶悶不樂地走開了。

我跟他說那就做彌撒吧,但他沒反應。

及後在我們將離開時,一隊主教、輔祭等的隊伍伴著香薰從大殿走進祭壇,很有氣勢,亦很有氣氛。他剎時說不如參與這次彌撒吧,我一聲「好」後,大家不用5秒便溜進祭壇前的第二排椅子。我們甫坐下,彌撒便開始,真是時間剛剛好。

我的小學和中學皆是天主教學校,做彌撒的年資都不淺。雖然畢業多年,但彌撒的每個程序仍有印象。這個梵蒂岡主教座堂的彌撒跟香港的差不多,但那些聖詩卻有點陌生。由於人太多,領聖體要分3行,由3位主教/輔祭主持。我不是教徒,當然不領聖體。但坐在我鄰則的熱情意大利靚太不停地示意我出去領聖體,而我則不停地耍手擰頭。在彌撒完成後,她跟我說「NO ITALIAN?」,我點頭後,她便熱情地擁抱了我一下,面貼面互相問好後,便離去。

我原以為他應很高興,因我想每位教徒的心願都是來梵蒂岡做彌撒。

但出乎意料,他說他很失望,他心目中的天主教和教廷不是這樣的。他認為教堂應是任何時候都應開放予大眾,大眾可隨心自由出入,教堂是大眾一個心靈上的庇護空間。所以他不滿那2位保安把他截停,同樣地他亦不滿歐洲很多的地方(如英國)的教堂收取入場費。另外,在我們進行彌撒時,同樣亦有如保安的人士在場監察,這也是他覺得非常不舒服的地方。由此引申,他認為英國的教堂規定每人奉獻的金額是不對的,因這是出自各教徒的心,不應是一個硬性的規定。同樣地,香港教會出的公教報也不應硬性收費,因這是一份維繫教徒間的聯繫和宣揚教義的刊物。

這是他作為一個教徒的個人感性看法。我以一位行政者的角度與他辯說,若什麼都不收費,那來營運開支?梵蒂岡那麼多遊客,若不實行那些措施,人人都是進進出出,對於那些真正希望做一臺彌撒的教徒又是否公平?

但很明顯,他是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我是政府。他是浪漫派,我是現實派。所以這個討論是不會有結果的。

Monday, 14 April 2008

羅馬(二):萬人迷?

可能是我的樣子太和藹可親和平易近人吧,前後兩次、於不同的國家,我都被小朋友選中作訪問對象。

第一次是在比利時。

當時我們在布魯塞爾的GRAND PLACE附近的一條食街,我們剛剛從CHEZ LEON(對呀,即是法國那間專吃青口的鋪子,不過這間才是總店。)吃完有名的比利時青口,正在回味之時,被數名小童軍截停。

他們以國語「你好」跟我們打了聲招呼(相信他們亦只懂這句),然後便以英語問我們從那裡來。當他們知道我們是從香港(=中國)來時便很興奮,趕緊地問我們「I LOVE YOU」的中文怎樣說。

我仔細地問他們要知道的是廣東話還是國語時,他們一頭霧水,想來這問題對他們來說實是太深奧。最後,因我認為國語的發音對外國人來說較易掌握,所以我以國語教了他們數遍。他們也真是精靈,一教便曉,然後便蹦蹦跳地跑回如「大隊長」般的人兄身邊報告。

而第二次則是在梵蒂岡,我們被一群亭亭玉立的小學女生纏上。

她們應是要作一個旅遊調查訪問的習作。而她們的工具亦相當齊備,既有攝錄機,又有筆記簿等。她們大約問了數條問題,包括「你遊訪了什麼地方?」「你喜歡羅馬嗎?」「你認為羅馬的旅遊設施怎樣?」等 。

但很快地便被我們反客為主,反過來請教她們最喜愛的意大利食物和甜品,與及她們喜愛的餐廳。她們一致推介SPAGHETTI CARBORNARA(即雞蛋煙肉意大利粉),而甜品她們則異口同聲地推薦TIRAMISU(意大利芝士蛋糕)和PANA COTTA(鮮奶酪)。這數樣東西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最後她們介紹了一樣頗特別的食物,叫Gnocchi,即以著仔做的粒狀意粉。

由於她們說Gnocchi很美味,我們那晚當然便以此作為晚餐。可惜我們一點也不覺得可口,整碟Gnocchi沒有任何材料,只得蕃茄醬,味寡而滯。我只是挑了兩口便提不起勁,整晚抱怨那群意大利小妹妹的口味。

不過,這群小妹妹卻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在中一時,我和同學仔也要作一個有關香港旅遊的報告。老師希望我們能藉此練習英語會話,所以我們奉命跑到尖咀作訪問,情況便如我們在梵蒂岡與那群妹妹一樣。而我們當時幾個黃毛丫頭更忽發奇想,認為可拿些酒店的單張來豐富我們的報告。當時真的不孰性,居然想走入半島。但我們連門檻還未曾跨過,便已被門口那位如門神般巨大的阿差哥哥撻走了。直至現在,我每次走進半島,經過門口的守門大將軍,還是有點兒顫顫兢兢的。

Wednesday, 9 April 2008

羅馬(一):明智之舉?

當日計畫到訪意大利,首選是佛羅倫斯,次選是羅馬。

但在網路上作了一番研究後,知道佛羅倫斯對遊客來說是一處昂貴而不便的旅遊地方。因這個城市的精華在於名畫和教堂/建築物的特色,而參觀這些皆需付費。更可怕的是她們常在沒理由和沒通知的情況下關館休息或把你一心朝拜的名畫送到其他地方展覽,令你那緊湊的數天行程要白走一趟。

反之,羅馬是非常旅遊友善,大部分的教堂古蹟均是免費參觀。加上他是教徒,亦可順道遊覽梵蒂岡。如此一舉兩得,所以最後選定了羅馬。

在羅馬的四天,天高氣清,不冷不熱,如我們的秋天,最適合旅遊不過。我們特意選擇在復活節後一星期才出發以避過人潮。而恰巧羅馬在復活節後一星期舉行文化周,所有博物館和古蹟的入場費全免,真是天助我們也!

由於遊人不是太多(但卻已較我們早前遊比利時和奧地利時多了好幾倍!),入場費又是全免,我們可把那些名勝古蹟細意地遊過暢快。粗略一計,這個文化周實為我們省下數十歐元的入場費啊。

可惜,因梵蒂岡是一獨立的國家,羅馬的文化周與她無關。梵蒂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在全球最大的網上社群TRIPADVISOR所作的「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文化博物館」讀者調查中位列第二位,我們當然又要附庸風雅一番,盛為每人€14。可能已被那個文化周竉壞了,當時為了那€14真的有點耿耿於懷。但後來他的一位同事告訴我們,他於復活節時參觀此博物館,由於人太多,所以以€45買來快證進場。我們聽後立時舒了一口氣,釋懷了。

他的那位同事,除訪了羅馬,還遊了佛羅倫斯。他極力推介佛羅倫,認為那裡才可冠以意大利這個浪漫的標記;而對羅馬卻有點兒不屑,認為如倫敦,人多車多,城市混亂而無深度。

但由於我們的那幾天天氣實在太好,加上文化周的免入場費,兼且又能親身接觸到一些從小已在書本/電影/電視裡看到如神話般的古蹟,所以我們覺得今次也是一次賞心樂意遊。

同時,亦希望他朝有日可到佛羅倫斯,來品嚐一下她的浪漫與細膩吧。

Saturday, 29 March 2008

奧地利(八):施洛維奇水晶博物館

早前曾提及,今次的奧地利之旅源自想參觀水晶博物館,因我很喜歡閃亮亮的東西,但沒錢買鑽石,便唯有退而求其次看看水晶了。

施洛維奇水晶博物館坐落於離煙斯堡30分鐘巴士車程的小村莊,四周被大草原和高聳入雲的雪山包圍著,入口是一個充滿兒童歡笑聲的公園,感覺如在世外桃源,只是欠了蝴蝶飛舞和小鳥歌唱。

沿著公園一直走,便會到達巨人噴泉。巨人的雙眼是兩粒大水晶,炯炯有神,好不威嚴。這座巨人噴泉是水晶博物館的地標,所有的旅遊資料和網路上的介紹都是以它作為博物館的象徵,但原來它的附近還有其他的東西,包括一把很大的軍刀、一排倒吊的小巧手鈴和一個巨大的稻草人。

以上所提到的都是博物館對出的公共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出入,不用付費。但他卻嗤之以鼻,說這個鵝仔牌只是「發財立品」吧了。

博物館的入口是在巨人的頭下。入口的第一個展品便是全世界最大的水晶和一幅很高很大的水晶牆。全個展館中,最得我們心的是「冰通道」,它像迪士尼樂園酒店裡的酒樓門口地下的那個互動錦鯉池一樣,地下的錦鯉/水晶會隨著你的腳步而出現。其次便為圓形的水晶宮殿,每次燈光亮起,成千上萬的自己反映在水晶不同的切割面中,見到但摸不到、數不盡,如幻似真。

然而,博物館的展品並不如想像般多,有些什至有點「無厘頭」,如幾條水晶柱加點打燈都不知它想表現什麼。而博物館亦不如想像中大,不消45分鐘便已看完。





全球最大的水晶










博物館入口處的大幅水晶牆









浪漫而迷人的水晶宮殿










趣緻的小斑馬也愛水晶高跟鞋









冰通道









我們覺得這是水晶水母,但它的英文譯名為水晶森林(CRYSTAL FOREST)!?



反之它的銷售部之大卻是全球之冠。可惜近日歐羅高企,而它的當季貨品是公價,只有月下貨才打折,故朋友仔托買的頸飾都買不成。然而長途跋涉到來,加上持門票購物可減€2,怎樣都應買一樣手信給自己的啊。但因為它不是以總購買值的比例來計算可少付的金額,而是以一個實數來作減幅,所以我們便買了一對全場最平而款式平實的耳飾,這是最划算的。

其實這個博物館特色不是太大,煙斯堡舊城的施洛維奇水晶店裡的水晶裝飾其實已很有看頭,所以若我們下次再訪煙斯堡,我們寧把寶貴的時間花在雪山上。

Friday, 28 March 2008

奧地利(七):PLACHUTTA牛肉煲

每次旅遊,例必要一嚐當地的美食,而奧地利的傳統TAFELSPITZ MIT G’ROKSTE牛肉煲又怎會錯過呢?

要吃牛肉煲,全城人皆推介歷史悠久的PLACHUTTA。久仰其大名,明知是貴價餐廳,明知他要因此而破戒吃牛肉(因我吃得不多,一定要他幫手才可),但美食當前,仍是甘之如飴的走了進去。

由穿著整齊制服的服務生引領入座,沿途看到不少食客的餐檯上均放著數煲東西,心想那必是著名的牛肉煲了。甫坐下,便發現鄰檯的西人夫婦的檯上同樣擺著3個煲,於是便急忙向侍應打聽這是什麼。想是我的好奇樣子實在太著跡,那位優雅的西人太太居然邀我過去一看,還善意地告訴了我他們的是什麼食物與及味道如何。



跟著,我們當然是依樣葫蘆跟他們叫了一個牛肉煲,但卻放棄了他們的牛舌(雖然他們說肉嫩味美)。原以為我們只叫了「一」個牛肉煲,怎知待應原來替我們落了「兩」個單,包括4塊牛排/牛腩(若一煲應是2塊)、1個波菜煲、1個薯仔煙肉煲、1煲牛腩清湯和數片麵包。

這個牛肉煲是有特定的3步吃法。首先是喝湯,然後以牛骨髓伴麵包吃,最後是把浸在湯中的牛排上碟,配以波菜蓉和煙肉薯仔以及蘋果醬或辣根醬(HORSERADISH)同吃。它更窩心地預備了一張小單張列明各步驟的吃法送給食客。


















味道如何?其實只是我們的清湯牛腩,不過是高級版偏鹹的清湯腩。他更刻薄地稱它為「湯渣煲」,還嚷著我們回家後所有煲湯的材料也以此方法來吃。對我們而言,湯、波菜蓉和煙肉薯仔皆鹹。然而牛排真的要一讚,浸在湯中,整塊肉是全熟的,但肉質卻仍是嬌嫩無比。可是份量實在太多,我們只可以吃掉一半的食物,極浪費和不環保。

及後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落單時應註明我們是「兩人合吃一個牛肉煲」,那便只需付附加費€8,來加大配菜的份量,而保留牛排為2塊。這樣的份量應較適合我們。

根據它的餐牌,牛肉煲是€21,而那些配菜、醬汁、麵包的價錢則是列於餐牌的另一地方。然而我們以為「牛肉煲」便包括所有的東西,而侍應亦沒詢問我們是否需要配菜/料,便一股腦兒把所有的東西拿來。結脹時的銀碼當然較我們預算的為多,後來才知道是每樣收費,心中剎時覺得如此高級的食肆好像有點不老實,他們應在我們落單時解釋清楚,他更激動地形容它為「湯渣黑店」。

食的過程是興奮和有趣,但吃畢後卻感到不滿和不值。我們不推薦這間維也納牛肉專門店PLACHUTTA。

奧地利(六):德語大戲~2

食髓知味,第二天一早便跑到國立歌劇院(STATTSOPER)看看會否同樣有平價票。

國立歌劇院是世界知名的歌劇院,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等無不以在此表演而感到光榮。這座充滿新文藝復興風格的表演大殿的首場演出是在1869年5月25日舉行,劇目為莫札特的「堂璜」(DON GIOVANNI);而我們今次看的則是古典音樂大師G. VERDI的LA FORZA DEL DESTINO。(其實我不知道VERDI是古典音樂家,是他告訴我的。他很棒啊!)

一到步便見到一輛全新的凌治在劇院前展覽。走入售票處欲重施故技,但卻不得逞。售票叔叔很嚴肅地告訴我們當晚的票已售罄,而明晚則仍有3張散坐票,盛為157一張。我們失望之餘,亦被票價嚇了一跳!及後他才施施然地解釋這套LA FORZA DEL DESTINO是由凌治贊助,當晚是首影,票在很久前已售罄,若真想觀看,可買站立票。站立票是在開場前2小時以先到先得的形式開售,不是在他這裡買的,我們可嘗試到另一邊碰碰運氣。但據他所知,今早7時便已有人開始排隊了!我們聽後大喜,急忙跑到另一邊看看排隊的情況。幸而只得小貓三四隻,於是計畫晚上7時再來。

準7 時折返,排隊的地方已熱鬧非常。在我們後面的是一位西班牙少女,她的朋友不喜歌劇,所以她便獨自一人來排隊。這位西班牙小妮子,既熱情又健談,在德國讀書,現在與一群朋友駕車歐遊。幸好有她作伴,不單為我們翻譯了不少德文,還令我們認識了德國的教育制度和一些西班牙菜餚(如SANGRIA,西班牙炒飯等)的烹調方法,令那苦悶而漫長的2小時等待眨眼便過去了。

原來站立票都很講究,分3個票價:€3€2和好像是€1.6€3票很快亦售罄,所以我們只能買到€2票,原來是在「山頂」(6樓)的最後排。

拿了票後又要繼續再排隊爬樓梯上「山頂」,進度一直都是很慢。然而當到了4或5時,人群突然急速蠕動,什至最後變成跑樓梯。情況便如於大節日在羅湖過關,由於人太多,本來大家都是呆站多於步行。但當深圳突然關閘大開,不用檢查,所有的人便連跑帶跳的湧著過關一樣。

我們當然不甘後人跟著跑,原來是為「霸位」。3個價錢的站立票只是代表站立的地區,在那個指定的範圍內是不設劃位的。以我們的那個站立區為例,共3行,每行有一排欄杆。而「霸位」的制度亦很有趣,便是以你的任何物品(多是頸巾或繩或書本離誌)放於地上或繫於欄杆便代表那個位置是屬於你,跟著你便可以離開,待開場前才回來。

我與西班牙小姑娘均覺得匪夷所思,大家都肯定這等誠實的行為是不會發生於大家的國家內。你把頸巾繫在欄杆後離開?啍,回來時只會發現不單你的位置會被其他人佔據,什至你的那條頸巾都不翼而飛!我倆邊說邊扮起各自國家人民的做法,大家都捧腹大笑,笑得淚水也流了下來。

國立歌劇院的表演廳比早一晚看畫劇的宮廷劇院更堂皇華麗,弧形的觀眾席有6層之多。我們在6樓山頂,俯望表演台和表演台下的管弦樂團猶如在太平山頂俯瞰香港島一樣。幸好當晚的是歌劇,聽音樂是無分遠近的,加上每個坐位和站立位皆有一部字幕機提供英語和德語的字幕,那便不用像早一晚的畫劇看得一頭霧水了。

各位表演者的水準當然高,我們特別欣賞女主角的高音演唱。我們偷錄了一段與大家分享,但先聲明,我們是把小相機放於褲袋中收音,所以畫面欠奉。請欣賞。


Wednesday, 26 March 2008

奧地利(六):德語大戲~1

我們又再次附庸風雅,今次更激,居然看德語對白的鬼佬大戲。

原本的計畫並沒有看大戲這個項目,一來是沒想過能買到票,二來又怕票價昂貴,三來更怕疲倦會於會場打瞌睡,四來不想太夜回酒店影響第二天的行程,總之顧慮多多。但世事往往是事與願違,我們最後陰錯陽差地共看了2場大戲啊。

我們在維也納2天半,但全是陰晴不定,藍天、暴雨、烈風和絲絲長命細雨都有,真有趣的天氣。話說到步第一天,整天下著微絲細雨,我們根本沒有四周觀光,4時多更溜進了有125年歷史的咖啡廳CAFE LANDTMANN喝下午茶,所以完全不覺得疲倦。而維也納的宮廷劇院(BURGTHEATER)與LANDTMANN近在咫尺,喝完有名的維也納咖啡當然要順道參觀劇院。

宮廷劇院在號稱「音樂與戲劇聖殿」的維也納是非常有名,其德語的表演為德語區中最標準,而演員能進身於此演出即代表了對其藝術成就的肯定。我們當天是大約5時進入劇院,逛了一圈,最後到達售票處,隨口問職員是否仍有當晚的票。職員告訴我們票是有,但是德語對白,最平宜的為站立位,€1.5(約港幣18元),其次為只可觀看大半個表演台的坐位,€4(約港幣46元)。我們最初以為聽錯,應是€15和€40吧。但跟職員澄清後才知道是真的那麼便宜,所以便沒有理會語言的問題,亳不猶豫地買了兩張€4票,算是參觀表演廳的入場費。(我們為參觀倫敦的ROYAL ALBERT HALL,買了一場古典音樂會的最便宜票為₤12.5,約港幣200元!)

畫劇是晚上7:30開場,我們6:45便到達。我們的位置當然是離表演台最遠和最高的地方,亦因此在爬上每層樓的同時亦給了我們機會到處參觀。基本上她的每一層都是金碧輝煌,周圍掛滿油畫,像一座宮殿多於一間劇院。表演廳內是電視裡看到的典型西方表演場地,觀眾席呈弧形,衣香鬢影。

我們看的畫劇應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名作的時裝版(如沒把那些德文介紹意會錯誤)。我們只看了上半場,其間只得兩個場景,一為婚宴酒席,另一為如沙漠的地方。而最震撼的是這兩個場景的轉換,是以下大雨(那些雨應是沙來的)來作引子:雨勢之大令得婚宴酒家的天花板下墜,而隨著天花板的下墜,雨(沙)勢更大,簡直如尼加拉瓜大瀑布一樣,刺激著各觀眾的官能。雨(沙)停後,沙鋪滿整個表演台之外,更達3-4吋深。

另一印象較深刻的便是演員們不時把身上的衣服脫下和穿上。「脫下」的意思是只剩內褲,對呀,即是男女演員均有露兩點的情況。他/她們是光明正大的露,不是那種閃閃縮縮、以背脊向台的露。我們見周圍的人全是看得很泰然,想來這些對於他們來說應是很普遍的了。

猶記得多年前焦媛在香港的某畫劇中也作出露點演出,當時引起各界激烈討伐,又要封,又要鎖。姑勿論焦小姐是否以此來出位或作宣傳,但我的愚見便是若劇情需要便沒有問題。然而,最難掌握的同時是何為「劇情需要」,因這多是主觀的感覺。又如10多年前中環聳立了一尊英國名藝術家的裸男銅像作品「新人」,但淫褻物品審裁處評定它為不雅物品,需以樹葉遮蔽其下體。當時真是貽笑大方,成為國際上的一個大笑話。幸好這些全是陳年舊事,相信我們香港人的眼光現已開闊了不少,藝術修養亦已提高,否則我想西九還是胎死腹中算吧,不要再喋喋不休地爭論了。

第二晚看的更有趣,明天再續。

Tuesday, 25 March 2008

奧地利(五):親述「嬉雪險變破相」的經過

還記得我們於奧地利回來第一件報告的事情便是他的雪山PK事件嗎?近日整理錄影帶時發現這一段影片,看看他怎樣聲淚俱下地訴說他受傷的過程吧。

Wednesday, 19 March 2008

奧地利(四):翻版家姐龜靈膏官司(SACHER CAKE)

奧地利的古古力蛋糕是世界知名。有人說作為遊客若沒有時間嘗盡城內大小咖啡店的蛋糕,就只需一試CAFE SACHER的SACHER CAKE。

官方的旅遊資料指出,SACHER CAKE是維也納的國寶, 但其秘方卻曾引起牽然大波。話說兩間餐廳,分別是SACHER和DEMEL咖啡店,均說擁有其正宗的食譜。爭咬不已,最終當然是由法庭裁判,而勝方為SACHER咖啡店。

其實這塊蛋糕有什麼特別呢?主要是一塊古古力配以杏脯醬的蛋糕。爭論點便是杏脯醬的位置。一間把杏脯醬作為蛋糕的夾心(SACHER),一間則把它作為蛋糕的外層(DEMEL)。

[上圖為SACHER咖啡店的精緻外賣版SACHER CAKE,下圖則是DEMEL咖啡店的SACHER CAKE。]

我們當然不走寶,兩者皆試,以我們的味覺替它一分高下。可惜我們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兩塊都是一個字:甜。但以蛋糕的整體的感覺來說,我們反而認為敗訴的那一方較為優勝。DEMEL的蛋糕質感比較鬆軟,入口溶化,而且不如SACHER的那般甜。SACHER的像是放了一堆沙糖在口中。至於那些杏脯醬,根本被那股膩人的甜味完全掩蓋,究竟它是在外或在內都沒有分別。

對於以上的感覺,我們唯一的保留是我們並非以正宗的吃法來品嚐。因我們在維也納沒有太多時間可花在泡咖啡店,所以只是外賣了這兩塊蛋糕在往煙斯堡的那程火車中品嚐。正宗的吃法是以奶油伴吃,據說這樣既可增加軟滑的口感,亦可減低甜味。但外賣是沒有奶油附送的。然而,既然知道是甜,為何不直接把蛋糕弄得不那麼甜便可呵。

在DEMEL咖啡店時,看到很多不同款式精緻而誘人的蛋糕,漂亮的女侍應告訴我們她們的熱賣是ANNA TORTE,即混和橙酒的古古力蛋糕。淨聽已垂涎三尺(因我很喜歡橙酒的那股清香味,況且橙酒和甜品是很匹配的,效果多是很好),所以又忍不住買了。而結果亦沒令我們失望,當然是較SACHER CAKE美味,它那股幽幽的芳香橙酒味實提昇了整塊蛋糕的古古力味。

在那程5小時的火車中,我們共吃了3塊古古力蛋糕,往後兩天的旅程我們刻意地與古古力分手了。

Tuesday, 18 March 2008

奧地利(三):維也納

維也納給我們的印象不錯,市容較想像中整潔及先進,整個城市給人謙謙君子、有型有格的感覺;而維也納人也是親善有禮,斯文淡定。總括而言,一如國家領導人那句:「感覺良好」。

除了市容和人外,維也納的名勝古蹟都不少,保存的功夫亦頗好,如聖史蒂芬教堂(STEPHANSDOM)、鼠疫紀念柱(PESTAULE)等。她的博物館區(MUSEUM QUARTIER WIEN,MQ)中有不少有趣的博物館,其中我們看得最津津有味的是MUMOK裡以數學表現現代藝術的展覽,因他說全是他中學時代的工科和附加數的功課!當中我只認識一條數學方程式,那便是PYTHAGORAS' THEORUM(畢氐定理,即c平方=a平方+b平方)。他更說若然他些到這裡見識,他當年便不會把自己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功課扔進垃圾房,現在便可以掛在我們的家中作裝飾(嘔,幸好我們現在才開眼界!)!

現在回看維也納的相片,那些什麼巴洛克式、歌德式或維多利亞式的雕樓玉砌佈滿全城。由於在歐洲已獃了近半年,平日往超市的途中亦有幾座這樣的東西,所以已有點膩滯。這些建築物日間看還有些味道,但晚上則多是灰沉沉如垂垂老矣。而我們到訪維也納的那幾天適逄舉行「冬日嘉年華」,晚上五顏六色的射燈把那座建於1872年的新歌德式建築的市政廳(RATHAUS)弄得既浪漫又有生氣,反而覺得有些新意。

這輯相片是用我那部3千元都不用既輕又小的自動相機拍的。反而他那部對我來說又貴又重的大石頭拍出來的效果卻是不敢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