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April 2008

Rocket Leaf,芝麻菜,火箭生菜

在倫敦時常吃ROCKET LEAF,不是把它當沙律,便是三文治/比薩的餡料。ROCKET LEAF味溫和,略帶少許甘苦。我們由最初的不太習慣,到後來已差不多成為我們的其中一種主吃。

之前的文章曾提過我們喜愛的GBK漢堡飽,其中的一款漢堡飽的餡料便包括ROCKET LEAF。寫那篇文章時在網上搜查,發現ROCKET LEAF在內地和台灣皆譯作「芝麻菜」。當時覺得很奇怪,「ROCKET」和「芝麻」好像沒有什麼關係的啊!

上星期看有線的「一粒鐘真人蘇」,阿蘇把ROCKET LEAF直譯作「火箭生菜」。我覺得這個譯名幾好啊,ROCKET是火箭,加上生菜來具體形容,簡單、生鬼而形象化,較「芝麻菜」來得直接易明和地道,充滿十足的香港味!

Sunday, 27 April 2008

「燒燶雞」

昨晚夜宵,是久違了的叮叮珍珠雞。

我們一向的習慣,是從冰箱把結了冰的珍珠雞直接放入微波爐,不用解凍,4分鐘後便可吃。

昨晚當然如一貫的做法。把微波爐調好後,便速速跑回房看電視。4分鐘後走進廚房,赫然發現整個廚房滿佈濃濃的白煙。把微波爐打開,更有陣陣濃烈的燒焦味道。我們嚇了一大跳!

究竟是什麼問題呢?

我們並沒有放進任何鐵/鋁之類的東西,而焦燶之處是從包裝膠袋的底部直入珍珠雞。那唯一可疑的是珍珠雞中可能有一些不宜放進微波爐的物質,但經我們把那隻「雞」解剖後又沒有什麼發現。這都可算是X-FILE!

奉勸大家,若用微波爐時,勿如我們那般理所當然,切記要好好留意,以免發生任何家居意外。

Thursday, 24 April 2008

精明的BBC

BBC於2007年尾推出了BBC iPLAYER,把BBC的一些熱門電視節目於電視播放後再於網上存放7天,好讓那些錯過了節目的觀眾能於網上收看。

我在倫敦時亦曾使用這服務,非常方便。心想那樣可好了,回港後便仍可繼續追看APPRENTICE和I'D ANYTHING歌舞劇的主角選拔賽。

(註:I'D ANYTHING是LORD ANDREW LLOYD WEBBER於2008年的又一傑作,改編自CHARLES DICKENS的OLIVER TWIST。早前LORD搞的MARIA和JOSEPH選拔,即SOUND OF MUSIC和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的主角,便令到CONNIE FISHER(演MARIA)和LEE MEAD(演JOSEPH)紅遍倫敦,連新年的特備節目都是由他們擔大旗。)

怎知好夢成空。

回來後上iPLAYER,才知在英國以外的地方是不能收看的!他獻計不如把我的電腦地區改為英國,看看能否把iPLAYER瞞騙。但我很快已否決了他的計策,因我在倫敦時同樣是以這部電腦來收看iPLAYER,一點問題也沒有,所以估計BBC應是以我上網的SEVER來識別我的地區!

有沒有電腦猛人可給我妙計呢?

Wednesday, 23 April 2008

我們回來了。

轉眼間,半年的英倫生活便完結了。隨著這個大紙盒的到來,我們又回歸這處生活多時的土地。

這個大紙盒,重33公斤,是我們拜托搬運公司寄回來的。現在科技進步,我們在網上追蹤得知它是於星期天晚上乘坐國泰CX251回來,心中盤算著應於星期三或四便可到手。怎知星期二晚上9時多便收到搬運公司電話問能否收貨,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及後才知道原來該搬運公司的車隊是停泊在我們家樓下的貨車停車場。那天他們在機場收貨後,見到我們的地址,便優先處理了我們的箱子,所以我們才能那麼快與它重聚。

而家中的盆栽,會開花的全開花了,好像在歡迎我們歸來似的。

這盆家樂花在我們離開時是奄奄一息,但現在卻是如此嬌艷!

這盆鳶尾(IRIS),花期是一年一次,而每次只是一天。真慶幸我能趕得上它今年的花期。其實這盆花,是我的同事替我從辦公室門外的鳶尾花移植過來,再經過巴士、隧道、地鐵等重重的交通工具才成功在我家著陸。而辦公室外的鳶尾花又是從那裡來的?是一位舊同事多年前從他的家移植到辦公室外的空地的。它是粗生植物,經過多年的繁殖,已佔了空地上的一大片土地。想來辦公室外的那些鳶尾,現在也應是同樣地盛放著啊!


其實,真要謝謝我媽這半年來悉心替我打理這些花草。我想她是把全副心機放了在我這邊,我回到她的家,見到我給她移植的那兩盆家樂花,花不但沒有開,還像營養不良,如枯了的黃菜一樣。唉。

Monday, 21 April 2008

兩位老師

在倫敦上的翻譯課,老師有兩位,一位是上海人,一位是英國人。

上海老師在上海某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跟著與一位英國人結了婚,現定居於英國。她的丈夫是一位醫學系的教授。所以,以老師的背景來教授我們醫學翻譯是最適切不過的。

有一次的醫學翻譯習作是關於癌症。課堂討論時,老師順帶告訴我們,曾經有一個調查指出,在外地工作的亞裔人較在本土工作的亞裔人的癌症發病率高出很多,原因是在外地工作的亞裔人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與當地人看齊。由此便會引起壓力、焦慮、食慾不振諸如此類的症狀,那癌症的發病率故然便較高。

我從兩位老師的表現,其實也能窺得一二。

上海老師是一位很用心和認真的老師。我們每星期均要交一份功課,她每次都是用心地批改,並一定於上課前兩天發還給我們以待課堂上討論。在課堂上講解時,她時常為我們一些輕微錯處,如標點錯用等,緊張地再三闡述,什至乎青肋暴現,好像要把她所知和所認為對的全部灌輸給我們。遇上她不懂的和不清楚的問題,她會認真的記下,然後下堂再回覆我們。如我曾指出,在香港,SYMPTOMS和SIGNS是可譯作病徵和病狀,不一定如內地譯為臨床表現和症狀。她後來跟港大的一位教授聯絡,證實了我的說法。所以,我每次下課都有獲益良多的感覺。

相反,那位鬼婆老師的表現便有點強差人意。功課往往不能於上課前批改好,有時更推說忙碌,沒有看過。發給我們的功課,每次皆是用同一份原稿(只是譯不同的章節吧了),沒有新意。課堂上的解釋亦不詳盡,有時更稱不知道應怎樣譯,然後亦沒有再跟進。在她的課堂上,最大的收穫算是認識了一些翻譯軟件,認識了翻譯除了是依靠個人語文修養外,還能借助現代科技來提升速度和一致性的。

Saturday, 19 April 2008

羅馬(四):幸好奸計不得逞

在歐洲旅遊,最麻煩是在周未。例如,英國的火車維修往往是安排在星期天,所以星期天的交通時間很多時要用上一倍以上。又如,我們曾於星期天遊訪格拉斯哥(GLASGOW),想不到連旅遊中心也關門,真是...

今次遊羅馬,同樣碰上類近的遭遇。

話說星期天,我們打算從羅馬市中心乘巴士到梵蒂岡。我們沒有買通行票,所以需要到巴士站附近的報紙/香煙小檔買票。那...便出事了!那天是星期天啊,在我們就近的巴士站的唯一一間售票的香煙檔居然關了門!

烈日當空底下,唯有憑方向感走到下一個站碰運氣。當走著時,滿肚子壞主意的我曾建議不如不買票,若被發現便扮傻扮不知要買票吧,況且又未必一定查票的啊。然而,這種鬼計當然不被那位正直之士接納。在我行至快要發火時,他便即以響當當的意大利雪糕gelato來撲火。

哈,幸好我們沒有走捷徑!那程車居然有3位查票員!有多位沒票的人士給他們正正逮著,又要填表,又要檢查證件,不知是罸款還是坐牢呢?

--> 背著相片的二人是沒票者,正被那位擁有迷人大眼睛的查票員逮過正著。

Thursday, 17 April 2008

羅馬(三):失望的教徒

今次遊羅馬,其中的一個目的地是天主教教徒聖地:梵蒂岡。

4天行程,我們共到了梵蒂岡3次,而在最後的一次才參觀聖彼得大教堂。

既然是「大」教堂,面積當然是非常之大,而它大部分的地方是免費開放予普羅大眾參觀的。參觀者當然多不勝數,熙來攘往,擠得整個大教堂水洩不通。

我們是大約4時半走進去,當時的祭壇和附近的椅子是被圍起的,出入口有2位保安看守。他嘗試走進去作3分鐘祈禱,但保安跟他說裡面是舉行彌撒的地方,進去後要待整臺彌撒完成後才可離開。他聽後鼓著腮、悶悶不樂地走開了。

我跟他說那就做彌撒吧,但他沒反應。

及後在我們將離開時,一隊主教、輔祭等的隊伍伴著香薰從大殿走進祭壇,很有氣勢,亦很有氣氛。他剎時說不如參與這次彌撒吧,我一聲「好」後,大家不用5秒便溜進祭壇前的第二排椅子。我們甫坐下,彌撒便開始,真是時間剛剛好。

我的小學和中學皆是天主教學校,做彌撒的年資都不淺。雖然畢業多年,但彌撒的每個程序仍有印象。這個梵蒂岡主教座堂的彌撒跟香港的差不多,但那些聖詩卻有點陌生。由於人太多,領聖體要分3行,由3位主教/輔祭主持。我不是教徒,當然不領聖體。但坐在我鄰則的熱情意大利靚太不停地示意我出去領聖體,而我則不停地耍手擰頭。在彌撒完成後,她跟我說「NO ITALIAN?」,我點頭後,她便熱情地擁抱了我一下,面貼面互相問好後,便離去。

我原以為他應很高興,因我想每位教徒的心願都是來梵蒂岡做彌撒。

但出乎意料,他說他很失望,他心目中的天主教和教廷不是這樣的。他認為教堂應是任何時候都應開放予大眾,大眾可隨心自由出入,教堂是大眾一個心靈上的庇護空間。所以他不滿那2位保安把他截停,同樣地他亦不滿歐洲很多的地方(如英國)的教堂收取入場費。另外,在我們進行彌撒時,同樣亦有如保安的人士在場監察,這也是他覺得非常不舒服的地方。由此引申,他認為英國的教堂規定每人奉獻的金額是不對的,因這是出自各教徒的心,不應是一個硬性的規定。同樣地,香港教會出的公教報也不應硬性收費,因這是一份維繫教徒間的聯繫和宣揚教義的刊物。

這是他作為一個教徒的個人感性看法。我以一位行政者的角度與他辯說,若什麼都不收費,那來營運開支?梵蒂岡那麼多遊客,若不實行那些措施,人人都是進進出出,對於那些真正希望做一臺彌撒的教徒又是否公平?

但很明顯,他是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我是政府。他是浪漫派,我是現實派。所以這個討論是不會有結果的。

Tuesday, 15 April 2008

鳳梨蝦球

鬼婆老師自從在大英博物館作了一個有關烹飪翻譯的研討會後,發現原來這也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於是在最後的一堂課便要求我們每人提供一個自己喜愛的菜餚的食譜來作討論,而於學期未時則大夥兒一起到她家把所有食譜來作一次實習。

實習當然沒有我了,因學期未是6月尾,我應已回港。

而云云食譜中,我挑了台灣同學的與大家分享。何解?因她的附有中文和圖畫囉,那我媽看了便可做給我們吃呀!:)

材料︰

蝦子 (剝殼) ………………… 300g
雞蛋………………………… 2粒
鳳梨罐頭…………………… 1罐
美乃滋……………………… 適量
(即我們的蛋黃醬,MAYONESE)
五彩巧克力米或芝麻……… 適量
太白粉(即生粉)…………………… 1茶匙
麵粉……………………… 適量

注意. 蝦子不要買太小,因為油炸後會縮

作法:

1. 將每隻蝦背縱切一刀(油炸時才會縮成圓狀,用牙籤將蝦背的泥腸挑除
2. 取容器加入水溶解太白粉,把蝦放入太白粉水中浸泡15分鐘備用
3. 取另一容器盛裝雞蛋蛋清(即蛋白),蝦子沾蛋清再裹麵粉
4. 起鍋熱油,油熱後將蝦子下鍋,炸至金黃色即撈起
5. 用吸油紙稍裹起鍋的蝦子濾掉多餘的油
6. 取盤子擺設上鳳梨片和蝦子,淋上美乃滋,在灑上少許芝麻即可

Monday, 14 April 2008

羅馬(二):萬人迷?

可能是我的樣子太和藹可親和平易近人吧,前後兩次、於不同的國家,我都被小朋友選中作訪問對象。

第一次是在比利時。

當時我們在布魯塞爾的GRAND PLACE附近的一條食街,我們剛剛從CHEZ LEON(對呀,即是法國那間專吃青口的鋪子,不過這間才是總店。)吃完有名的比利時青口,正在回味之時,被數名小童軍截停。

他們以國語「你好」跟我們打了聲招呼(相信他們亦只懂這句),然後便以英語問我們從那裡來。當他們知道我們是從香港(=中國)來時便很興奮,趕緊地問我們「I LOVE YOU」的中文怎樣說。

我仔細地問他們要知道的是廣東話還是國語時,他們一頭霧水,想來這問題對他們來說實是太深奧。最後,因我認為國語的發音對外國人來說較易掌握,所以我以國語教了他們數遍。他們也真是精靈,一教便曉,然後便蹦蹦跳地跑回如「大隊長」般的人兄身邊報告。

而第二次則是在梵蒂岡,我們被一群亭亭玉立的小學女生纏上。

她們應是要作一個旅遊調查訪問的習作。而她們的工具亦相當齊備,既有攝錄機,又有筆記簿等。她們大約問了數條問題,包括「你遊訪了什麼地方?」「你喜歡羅馬嗎?」「你認為羅馬的旅遊設施怎樣?」等 。

但很快地便被我們反客為主,反過來請教她們最喜愛的意大利食物和甜品,與及她們喜愛的餐廳。她們一致推介SPAGHETTI CARBORNARA(即雞蛋煙肉意大利粉),而甜品她們則異口同聲地推薦TIRAMISU(意大利芝士蛋糕)和PANA COTTA(鮮奶酪)。這數樣東西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最後她們介紹了一樣頗特別的食物,叫Gnocchi,即以著仔做的粒狀意粉。

由於她們說Gnocchi很美味,我們那晚當然便以此作為晚餐。可惜我們一點也不覺得可口,整碟Gnocchi沒有任何材料,只得蕃茄醬,味寡而滯。我只是挑了兩口便提不起勁,整晚抱怨那群意大利小妹妹的口味。

不過,這群小妹妹卻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在中一時,我和同學仔也要作一個有關香港旅遊的報告。老師希望我們能藉此練習英語會話,所以我們奉命跑到尖咀作訪問,情況便如我們在梵蒂岡與那群妹妹一樣。而我們當時幾個黃毛丫頭更忽發奇想,認為可拿些酒店的單張來豐富我們的報告。當時真的不孰性,居然想走入半島。但我們連門檻還未曾跨過,便已被門口那位如門神般巨大的阿差哥哥撻走了。直至現在,我每次走進半島,經過門口的守門大將軍,還是有點兒顫顫兢兢的。

Thursday, 10 April 2008

英文名字

在香港,差不多每人皆有一個英文名字(老媽老爸那輩除外),我說的英文名字,是PETER,ANN那些如西人的名字,不是我們中文名字的英文譯音。

我的英文名字是中學時代取的,因我們全校皆以英文名字來互相稱呼。直至大學,到社會工作,這個英文名字我一直都用得很泰然自若。

但是來到英國讀書,便發現雖然所有內地和台灣同學皆有一個英文名字,但不論是上海老師或鬼婆老師,卻只以她們的中文名字來稱呼她們,如小芬、小明等,令人不單有一份親切感,特別是出自鬼婆老師的口中,更感到她對我們中國文化的尊重。再環顧其他日本或印度籍的同學,他們亦沒有因為到了英語地方而取了一個額外的英文名字,只是以其本來的日本或印度名字的英文譯音而已。

由是令我反思,為何我們中國人硬是喜歡替自己起一個與我們中文名字完全沒有關係的西人名字呢?香港礙於曾是英國殖民地,可自圓其說是因為歷史原因。但為何內地和台灣人都有此喜好?為潮?或是祟洋?為何我們中國人不可像其他國家的人堅守自己的傳統、堅守自己的民族特色?

講開名字,其實這也是一個讓我知道我與你的交情和認識年代的方法。以我的中文名字的最後兩個字來稱呼我的一定是家人或親戚;連名帶姓三個字一起叫的一定是老死或相識已久的老朋友,如中學同學;小學同學們給了我一個特別的稱呼;同樣,碩士班的同學們亦有一個特定的叫法;而正正經經稱呼我的英名名字多為同事和新相識的朋友。

還有一件趣事,我的一位在我初出茅廬已認識的舊同事很不喜歡我連名帶姓的稱呼她,認為我很沒有禮貌。我其實是很喜歡以中文名字來稱呼對方,這樣會覺得大家很接近。所以在我而言,只有很很很熟絡的朋友我才會那樣稱呼的,我不是一個隨便亂叫亂喊的人啊。

Wednesday, 9 April 2008

羅馬(一):明智之舉?

當日計畫到訪意大利,首選是佛羅倫斯,次選是羅馬。

但在網路上作了一番研究後,知道佛羅倫斯對遊客來說是一處昂貴而不便的旅遊地方。因這個城市的精華在於名畫和教堂/建築物的特色,而參觀這些皆需付費。更可怕的是她們常在沒理由和沒通知的情況下關館休息或把你一心朝拜的名畫送到其他地方展覽,令你那緊湊的數天行程要白走一趟。

反之,羅馬是非常旅遊友善,大部分的教堂古蹟均是免費參觀。加上他是教徒,亦可順道遊覽梵蒂岡。如此一舉兩得,所以最後選定了羅馬。

在羅馬的四天,天高氣清,不冷不熱,如我們的秋天,最適合旅遊不過。我們特意選擇在復活節後一星期才出發以避過人潮。而恰巧羅馬在復活節後一星期舉行文化周,所有博物館和古蹟的入場費全免,真是天助我們也!

由於遊人不是太多(但卻已較我們早前遊比利時和奧地利時多了好幾倍!),入場費又是全免,我們可把那些名勝古蹟細意地遊過暢快。粗略一計,這個文化周實為我們省下數十歐元的入場費啊。

可惜,因梵蒂岡是一獨立的國家,羅馬的文化周與她無關。梵蒂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在全球最大的網上社群TRIPADVISOR所作的「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文化博物館」讀者調查中位列第二位,我們當然又要附庸風雅一番,盛為每人€14。可能已被那個文化周竉壞了,當時為了那€14真的有點耿耿於懷。但後來他的一位同事告訴我們,他於復活節時參觀此博物館,由於人太多,所以以€45買來快證進場。我們聽後立時舒了一口氣,釋懷了。

他的那位同事,除訪了羅馬,還遊了佛羅倫斯。他極力推介佛羅倫,認為那裡才可冠以意大利這個浪漫的標記;而對羅馬卻有點兒不屑,認為如倫敦,人多車多,城市混亂而無深度。

但由於我們的那幾天天氣實在太好,加上文化周的免入場費,兼且又能親身接觸到一些從小已在書本/電影/電視裡看到如神話般的古蹟,所以我們覺得今次也是一次賞心樂意遊。

同時,亦希望他朝有日可到佛羅倫斯,來品嚐一下她的浪漫與細膩吧。

Tuesday, 8 April 2008

動物的矛盾

我對動物是有先天性恐懼,所有毛茸茸、會行會叫的都怕。早前已寫過他曾戲言要殺掉全世界的狗,而我亦因這恐懼症而引起很多笑話和不便。

幼時我媽不知從那裡拾來一頭初生小狗,牠實在小得可憐,還未懂跑和跳,只是乖乖的伏在紙箱中發出輕輕的嗚嗚叫聲。那時我是睡在「上格床」,但卻已嚇得大汗淋漓,整天不敢下床,什至連洗手間也不願去。我妹愛狗,她曾要求在家中養狗,我便決絕地威脅她「有狗無我」。我在街上遙見到狗已掉頭繞路走。不准帶狗者與我同乘電梯、公交等,若帶狗者坐/站在我隔鄰便會即時彈起及面露一級恐懼的表情‧‧‧總之動物不能在我身邊10米內出現。

但世事真的是事與願違,你對牠愈恐懼,牠便愈會走近你。例如他的一位親戚育有一頭很漂亮而溫柔的狗醫生(真的,牠的眼神是柔柔的!),眾人皆知我怕狗,所以我永遠是坐在後排,即數層人擋在我前面,但牠仍硬是要過來跟我打招呼!又如復活節假期到了他同事家,同事的房子是二手的(能在倫敦買房子,真了不起!),跟送一頭貓。當時大約有10數人在屋中,但貓貓只向我那邊走,嚇得我三魂不見七魄,最後可憐的貓貓在零度的氣溫下被趕出了花園。

據我的一位老同學說,這是由於人的體內會在恐懼的狀態下自然地產生一種激素,而動物對這種激素是很敏感的。其實我不知道這說法是否有科學根據,但卻信了多年。她與我同是文科人,同是怕動物一族。以前一同見到狗,大家便唸唸有詞地說「不要怕、不要怕,否則便有味」。

我雖然怕動物,但卻很欣賞牠們的靈性,往往會被牠們的靈性而感動。最深刻的一次是從網上看到一位貓主講述他的貓故事。主人要移民,因種種技術問題,貓貓不能同行。主人一天在貓貓面前隨口許下一個不能成真的諾言:「若你能捉一隻小鳥回來,那我們便帶你走吧」。幾天後,貓貓真的從窗邊(17樓!)咬著一隻麻雀到主人跟前團團轉,可惜貓貓始終要留港。

又,在倫敦的地報看到兩則有關動物的報導,很溫暖,亦有趣。

一是在美國有一頭「導盲小馬」與失明的主人相依為命。小馬兩歲,身高60厘米。全球現時只得兩隻「導盲小馬」,而「導盲小馬」較「導盲犬」的優勝之處為較長壽。

http://www.metro.co.uk/news/article.html?in_article_id=122698&in_page_id=34

另一則是日本的一間寺廟裡的一頭小狗在見到主人/和尚合十打坐,不過3天時間便自動學會了以後雙腳站立,前雙腳則如和尚般合十敬拜!

http://www.metro.co.uk/weird/article.html?in_article_id=125617&in_page_id=2

Friday, 4 April 2008

肉餅 = 小人

曾在這裡蒸了數次肉餅。我們的肉餅是以人手「啄」的,不是以超市絞碎的豬肉來做,所以做的過程是頗辛苦。

他憐我辛苦要幫手。我於是向他獻計,請他把肉餅當作是他討厭的小人,把他/她「啄、啄、啄」,那自己便會很開心,不用再煩了。

然而,雖然有他幫手做肉餅,但每次的效果均不如意。不是太「實」,便是太多水不夠味。還有一次偷懶,吃的時候仍是肉條!

唉,肉餅原來是這麼難做!以後真的要好好珍惜爸媽的蒸肉餅。



註:片段中的小白兔和狗仔皆是他心中的小人。

閒話家常

早前復活節4天假期,是在嚴寒的天氣底下怱怱地過去了。而在這個長假期裡,感受最深的是在這裡的生活模式真的與香港分別不大。由於對倫敦已開始熟悉,人脈關係亦開始建立(可惜我們又快要離開!),所以一到假期,每天都是晝伏夜出,與朋友們吃喝玩樂,生活巔倒,猶如在香港一樣。

及後天氣回暖。這兩天更是陽光充沛,最高的氣溫為18度。周圍繁花盛放,七彩繽紛,很是漂亮。

但明天便要跟溫暖說再見了。天氣預告說周未氣溫將下降,更會有霜降或落雪的情況!今天BBC的BREAKFAST(如我們以前的「香港早晨」)亦特別用了10分鐘的時間來教人怎樣保護自己花園裡的花,怎樣自製小型溫室等。

今個周日奧運聖火將抵達倫敦。但天氣寒冷,地鐵將於當天罷駛(我都不太清楚,好像是抗議人工加幅或是安全問題之類。獨家消息是那些工會巨頭昨晚在酒吧商討起義大計!),更有多個支持西藏的團體已計劃行動。總之周日將是多事之秋,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安全而順利地舉行。

下一次的奧運(2012)將由倫敦舉辦,所以在這半年來奧運這個話題是這裡的熱點之一。而西藏和奧運更是這數星期的城中熱話,我亦因此有幸在電視裡見到駐英的中國領使。她是一位頗得體的女士,外型和打扮有點像吳儀,但感覺上她較溫柔,沒有吳儀那麼硬郎。英政府當然是高舉政治與運動分家的擋戰牌,而其他人如反對黨等則當然認為政府應採取更強硬的態度。

各樣事與物在現實世界裡皆是如鎖鏈般一環扣一環,沒有任何一樣事物可獨善其身,超然自若地凌架於其他之上。問題只在於誰有較大的議價能力,那一方便可有話事權了。

3月22日的足球比賽

3月22日,熱刺(TOTTENHAM HOTSPUR)對樸茨茅夫(PORTSMOUTH),一個期待已久的日子。我們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入場看球賽,不用再在球場門口「運吉」和與黃牛黨周旋。

拿著價值₤32的作客樸隊的票,一到步當然是向黃牛打探票價。當聽到₤120一張時,未看球賽已心情高漲。及後,走進熱刺的專賣店,人頭湧湧,非常熱鬧。當時自我許下承諾,若然熱刺勝出,我們便會買它的紀念品。

進入球場前要搜身,入場的旋轉閘窄得若是懷胎十月應是用不到,所以入場前氣氛好像有點緊張。過了旋轉閘後是一個寬敞的小吃部和洗手間,罕有地女廁是沒有人而男廁則大排長龍。

洗手間旁有兩條樓梯通往樓上的觀眾席。雖然我們的票的位置不是連在一起,但當時人人都是站著,於是我們便跟大夥兒一起站立,而最終我們全場是一起看的。

球場的面積應是有一個國際標準,但不知為何我覺得這個白鹿徑球場(WHITE HART LANE)好像較我平時見到的足球場細。球場連同觀眾席皆較我想像中細,亦較我們的大球場細。

偌大的觀眾席約有1/10的位置是留給作客隊的球迷,而作客隊和主場隊的球迷座位之間是隔了一道欄杆和兩排「吉」位(照片中以布遮蓋的地方),而周圍有多位穿著橙色制服的保安看守,以防生事。

我們發覺我們處於作客隧那邊是較有優勢,因與主場隊的球迷鄰近,所以氣氛更為刺熱,猶如中學時代的陸運會,各班或各社的啦啦隊皆聲嘶力竭地替己方打氣,手舞足動,互相對喊,務求己方的聲音蓋過對方,令自己的聲勢更浩大。我們遙望對面的觀眾席,由於全部是主場隊的球迷,所以好像沒有我們這邊的震耳欲聾的叫喊。而球迷們亦不是亂叫亂喊的,是有節奏的歌唱或叫口號。

(由於我們的位置問題,光線有點反光,所以畫面的質素不太好,但大家起碼可從這片段感受一下現場的氣氛。)


我不懂球例,也不曉那些4-4-2或什麼什麼的球陣。我只是以我中學時代打球的經驗(我是班代表來的啊,勁嗎?我校打的是英式女子籃球(NETBALL),我打主攻位(GO ATTACK)或為射手(SHOOTER)。英式籃球與美式的最大分別為英式的是當你拿著球時你的「落地腳」(LANDING FOOT)是不可動的,所以直至現在我是不可以像米高佐敦那樣邊跑邊拍球以及跳高射籃!扯遠了,說回足球吧。),很明顯的覺得樸隊只守不攻,給熱隊攻得透不過氣來。偶有機會攻至對方的球場,不是傳失球便是沒隊友接應,所以最後以2:0大敗。我們不時聽到周圍的樸隊球迷說「DANGER(危險)」,「COME ON,MOVE,MOVE(請走位吧)」,「OH,OH(失望的感嘆,噢、噢)」。有一次樸隊終有射門,但卻被對方龍門擋出,大家不禁大喊「DODGY KEEPER,DODGY KEEPER(狡猾的龍門)」!

早前提過我們在香港沒有看球賽的習慣,但於世界杯冠軍賽時也曾與朋友到酒吧觀看。但不知是那場冠軍賽打得不濟,還是我真的沒有足球天份,我當時是打瞌睡的。

但今次現場看球賽,氣氛真的很好,我們看得很投入,完全沒有悶場。觀眾席是設有座位的,但全部人都是站著看(雖然有指示是不可長時間站立)。我們也是站足90分鐘,但絲毫沒有倦意,時間好像一眨眼便過去了。 英國的球賽真的值得看!

最後,我們當然信守自己的承諾,給自己買了熱刺的紀念品。

Thursday, 3 April 2008

三顧草廬(上、下議會)

前後共到了議會3次都未能一睹白先生的風彩,決定放棄。

第一顧是2月尾的一個星期二,那天是他的補假。因是首次踏足上、下議會,對於所有的東西,包括輪候制度等,都覺得很新奇。又因是「閒日」(逄周三是「旺日」,因是首相口頭會報日),所以差不多不用排隊,很快便完成了參觀大計。

二顧是公佈2008財政預算案那天。心想可以一網打盡見盡所有政要,怎知如意算盤打不響,那天萬人空巷,根本是混不進去。

第三顧為上兩星期為朋友仔作完義務導遊後怱怱趕到議會大樓碰碰運氣。可惜,口頭會報是於12時舉行,但我4時才到,當然是緣慳一面。雖然達不成目的,但卻見識了以「啊」「呀」來表示同意與否的議會慣例,與及見到今次倫敦市長選舉的其中一位候選人,都算是「趺了橙得個桔」吧。

順利、順利

原定於上星期四回港的朋友仔,最終在航班延遲了一天(即星期五)後順利地回港了。恭喜、恭喜。

知道嗎,直至今天星期三,仍有50多班航機需要取消,而5號客運站仍積存了19,000多件前往意大利的行李。真慶幸我們糊里糊塗地訂下的羅馬旅遊套餐是乘意大利航空(ALITALIA)出發而非英航,否則我們也未必能成行。

而我們從羅馬回來,本計劃不把行李托運以防出錯,所以我們今次刻意地不帶萬用刀。怎知我們在意大利紅酒的平、靚、正下失去了理性,完全忘記了不托運行李的計劃,最終為了那幾枝平價的紅酒挺而走險。幸好,我們的行李托運沒出亂子(但他的回英機票卻出了問題,差點要滯留羅馬!),而且很有效率,簡直可媲美赤鱲角。就我們這次回來的經驗,我們對於這個新的5號客運站非常滿意。

我們認為它的亂子應只是出在離英的安排。